以交流凝聚共识 以创新引领发展

◇ 来源:◇ 作者:刘慧,张成强◇ 发布时间:2018-09-28

为适应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认真梳理总结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引领研究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发展的能力,92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召开建所四十周年学术交流会暨学科发展研讨会。李廷栋院士、郑绵平院士、侯增谦院士受邀参加会议,郑州综合利用所老领导、老专家和在职全体职工参加了会议。

会上,李廷栋院士作了题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特点和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他强调,基础地质研究是推动地质工作发展的伟大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要结合新时期地质工作“目标任务双重化、服务领域社会化、调查研究国际化、科技支撑最大化”特点,尊重人才规律,发挥人才优势。针对如何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李廷栋院士指出,“投身地质调查研究实践是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专业领域相对稳定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给足业务工作时间是人才成长的基本保证,强化理论修养和启迪创新思维是高端人才成长的基础,培养全球科学视野和提高国际知名度是高端人才的必备条件”。

郑绵平院士作了题为“我国钾盐地质调查若干新进展”的学术报告。他指出,为突破找钾难题、保障我国钾肥供给,积我国60来年找钾实践,必须从中国成盐实际地质构造特点出发,找出切合找钾实际的思路。通过分析我国成盐成钾地质构造背景和我国钾盐地调进展典型实例,郑绵平院士指出,“从中国蒸发岩的地质实际出发,在有关方面鼎力支持和帮助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有望取得我国海相钾盐重大的突破。”

侯增谦院士作了题为“地球系统科学与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学术报告。围绕地球系统科学概念与内涵、研究前沿及地质工作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侯增谦院士指出,“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理念”、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的科学基础就是地球系统科学。他强调,地球系统科学“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新时代对地球科学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需要新理念和新转变,自然资源事业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我国地质工作需要实现转型发展。

郑州综合利用所所长冯安生研究员作了题为“矿产综合利用若干前沿技术的思考”的学术报告。围绕物联网时代的矿物加工技术、纳米时代的矿物加工技术、大数据时代的采矿选矿、重要矿物的评价方法等内容,冯安生所长向大家介绍了当前矿产综合利用前沿技术,并与大家分享了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他强调,要把目标、精力聚焦在科技问题和关键矿种上,实现原始创新,面向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州综合利用所各研究室主任分别以“选冶学科发展”、“矿物材料学科发展”、“前进中的生态地质中心”、“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体系建设学科发展”、“矿物加工装备研发状况”、“分析检测学科发展”、“矿山生态地质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思路”等为题对研究室学科发展进行了汇报,院士、专家对其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院士们指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综合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家主要开展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评价工作的研究所,郑州综合利用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优化外部环境;二是吸收行业经验,发起、主持或参加国际地质会议;三是多为年轻专家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四是加大成果与人才宣传力度;五是围绕研究所优势学科和特色业务,进一步聚焦优势非金属材料和贵金属关键材料,加强行业合作,努力出大成果、大人才。

1978年原国家地质总局批复同意在郑州成立国家地质总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中间试验研究基地起至今,郑州综合利用所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四十年来,郑州综合利用所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在保障国家经济建设资源需求和支撑国家矿产资源管理决策等方面成果丰硕,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0余项,拥有专利近百项,13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拥有6个国家级、省部级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和新要求,郑州综合利用所将继往开来、砥砺前行,按照部、局党组对研究所的定位和要求,以建设一流研究所为目标,致力于成为地质调查事业矿产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的创新主体、矿产开发利用水平的调查评估主体、生态地质调查的业务主体、新材料资源的评价主体,成为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技术创新交流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大数据中心,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监管工作提供坚实技术和数据支撑,为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国土生态修复治理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现场

李廷栋院士作报告

郑绵平院士作报告

侯增谦院士做讲座

冯安生所长作报告

学科发展汇报

郑州综合利用所与会老领导、老专家

院士专家参观成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