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保护与利用》编辑部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组织出版专刊共庆中国地质大学70周年华诞

◇ 来源:地调局郑州综合利用所◇ 作者:曹飞◇ 发布时间:2022-06-14
  共享荣光,逐梦未来。2022年11月7日,中国地质大学将迎来70周年华诞。为进一步凝聚力量、提掖后学、展现成果、培养人才,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水平,《矿产保护与利用》编辑部与中国地质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联合组织出版“中国地质大学70周年校庆专刊”。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学术大家、业界名流、优秀学者真知灼见,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生产,为“学术校庆、文化校庆、开放校庆”助一臂之力。
  专刊以杨华明教授、严春杰教授、李珍教授、洪汉烈教授、夏开胜教授、汪灵教授、彭同江教授、张其武教授、袁鹏研究员、孙红娟教授、刘明贤教授为客座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校友、优秀学者撰稿,报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技术进展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汇集专家稿、行业学者稿、地大师生稿件、优秀校友稿,编撰成专刊。期待通过此专刊,进一步加强与同行、校友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

  专刊主要报道非金属矿物的提纯与综合利用,矿物材料的加工、改性与复合,尾矿等矿业固废的材料化制备技术等研究成果,尤其报道面向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如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双碳”目标和影响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或卡脖子技术等。专辑同步征集载录地大各级、各界别、各行业、各领域校友以及专家学者对地大的贺词、祝福语、回忆录、建议书、随感录、学术情怀、专业灼见,激励地大人继续砥砺奋进。所有录用学术论文都在《矿产保护与利用》正刊出版。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原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10月,教育部、原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地质大学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门类,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由应用化学系(1984年建立、前身为1953年建立的化分系)和材料系(1995年建立)合并于1998年建立,名为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1年更名材料与化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50余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材料学二级学科自然资源部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三个本科专业,应用化学(地质分析)卓越工程师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班两个特色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资源与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连续办学格局。材料学科和化学学科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两学科均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领域前3‰。材料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材料、能源材料、功能与复合材料、生物传感材料,更加注重应用、前沿与学科交叉,学生就业质量高,显示了较强的培养能力与办学实力,受到社会各方高度认可,欢迎各界精英来讲学、立业、交流。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1981年创刊,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主办的科技双月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知网综合影响因子为1.343,复合影响因子1.852,位居矿业类Q1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A-),有色金属学会评定的有色金属领域高质量期刊T2级别,《日本科学技术振兴集团(中国)数据库》(JST Chinese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database,JST China)收录期刊。设有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矿物材料、矿山环境、综合评述等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