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湘桂边界上的神秘溶洞

◇ 来源:◇ 作者:章秉辰,郭俊刚◇ 发布时间:2018-10-11◇ 阅读次数:

湖南与广西交界的地方是我国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在该区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时,于两省交界处的湖南道县境内发现了一处溶洞。为了探寻溶洞的奥秘,评价其是否具有开发的前景,项目组邀请溶洞研究专家对其进行了详细考察。盛夏的8月,考察组一行六人从郑州带着各种装备经广西全州到达湖南道县桥头镇,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开起溶洞探险之旅。

1.道县桥头镇所在的位置

桥头镇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西北部,距县城29千米。桥头镇境内东北为紫金山脉,西南为丘陵,地势略为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800米左右,最高点九狮岭海拔1292.2米,最低点桃公岩海拔340米。

桥头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

桥头镇境内属湘江水系二级支流。水河发源于境内西北角的崩塘村九狮岭,由北而南,境内河道长12千米。境内支流有八斗源、到江源、清桐源等。

桥头镇所在的道县是湖南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东距郴州170公里,与京广线,京珠高速公路相接;西距桂林180公里,与湘桂线,衡昆高速公路相接; G207国道贯穿南北,境内有洛湛铁路、道贺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

桥头镇境内有1条县道与323省道干线交汇并与厦蓉高速公路联通。境内乡村公路村村通,交织成网,交通便利。

2.溶洞概况

道县桥头赛岩溶洞位于桥头镇东南1.4公里处的赛岩村附近,由溶洞及地下河构成,探明长度280余米,洞穴总体走向为30度,已探明部分洞体由3个大厅连串而成,并通过地下河通达地面。溶洞中最大的洞厅面积约2400平方米,最大的石柱高达28米,最粗壮的石笋直径达6米,另有大量的中小型石笋、石柱、钟乳石、石梯田、石幔、鹅管等景观。洞中温度与湿度适宜,有大量的蝙蝠生活在洞中,特别是洞口附近。

溶洞洞厅与景观分布平面图

3.溶洞形成的地质背景

溶洞在地质图中的位置

该溶洞发育在中泥盆世晚期棋梓桥组地层中,棋梓桥组主要岩性为浅海相沉积形成的厚层与巨厚层状灰岩和泥质灰岩。溶洞发育位置恰处于棋梓桥组一段与二段的分界线上,发育了一层厚度50-80厘米的砂砾岩层,成为本区地下水的天然挡水层,为桥头溶洞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构造上溶洞处于一条南北向的断裂带与北北东向断层的交汇部位,岩石的破碎为地下水的运移提供了条件。

4.溶洞发育概况

1)洞口

洞口发育在一个高20余米的小型崖壁的下部,洞口高9.78米,宽12.8米,深16.2米,形成一个向南西方向倾向的不对称的园拱形洞口,洞顶有少量土黄色的钟乳石,洞口下部形成深达10.15米落水洞,下有积水。

裸露的洞口

洞口南东方向有一地下河从山体中流出,向导介绍说该河水常年不干枯。

地下河出口

 

2)入口大厅

入口大厅位于洞口的东侧,为一形状近于长方形的大厅,大厅长40米,延伸方向65-245度,宽度31米,高4.8米,大厅的东侧尽头附近为一向北东方向倾斜的斜洞,洞的垂直深度与洞口的下陷落水洞的深度相当也在10米左右,洞底有水在流到,为地下河,应与地表的河流相通。斜洞的洞顶歇息着许多蝙蝠,斜洞的顶部有少量小型的钟乳石。入口大厅的洞顶为平整的岩层底面,无钟乳石发育,岩层倾向100-115度,倾角20-30度,洞底为砂砾岩层或下部灰岩层,在洞穴大厅的西北角形成高1-1.8米的陡坎与第二个大厅相连。

入口大厅示意图

洞口

3)第二大厅

第二大厅整体空间形状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横断面为楔状,洞穴总体沿着30度方向延伸,长31米,宽15-17米,高西部一般为3.1米,局部可达8米,向东顺着地层产状变低,高度一般不超过1米,洞的边部高度一般为20-30厘米,因流水的冲刷溶蚀洞壁呈不规则状,并在洞底靠近东部的一侧,因洞底流水形成十分漂亮的边石坝与石梯田景观。大厅的西侧稀疏地形成多根石柱和小型的钟乳石。大厅的北部为一高约5米的崖壁陡坎,顺着崖壁面形成一系列的石幔和石瀑布。大厅的西北角形成一落水漏斗并与洞口的落水漏斗底部联通。 

洞内坍塌漏斗

4)桥接通道

通往下一大厅之间为一长约66米的狭窄通道,通道岩30度方向发育,该方向为一走向30度的小型断层,洞穴主要发育在该断层的下盘。洞穴顺层沿倾向进行溶蚀,高一般2-3米,宽可达5米以上,断面形状仍然为向东倾斜的楔状,并形成大量的巨型崩塌岩块。桥接通道的入口处洞顶沿节理缝多有钟乳石发育,其中,有一条沿节理缝形成长达3米形如恐龙尾巴的钟乳石。桥接通过与第三大厅的连接处,高仅1-1.5米,并与第三大厅之间形成一个巨型陡坎。

通往第三大厅的入口陡坎石幔

5)第三大厅

第二、三大厅形状示意图

第三大厅整体空间形状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横断面为穹拱形,洞穴总体沿着30度方向延伸,长约62米,宽23-45米,一般高度25米,最高达31米,洞穴底部有大量的崩塌岩块,特别是大厅的入口处与西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段均为大型的崩塌岩块堆积体,崩塌岩块上零星地形成一些高1米或小于1米的石笋。在地层倾向方向的大厅东部附近形成大量的钟乳石,以石钟乳、石笋、石柱、石旗为主。

深邃的洞厅

该处可见多处大型石钟乳崩落的现象。在岩石的倾斜角部分,与第二大厅相似,因流水的冲刷溶蚀洞壁呈不规则状,并在洞底靠近东部的一侧,因洞底流水形成十分漂亮的边石坝与石梯田景观。

大厅的北部为大厅的最高部位,洞底仍为崩塌岩块堆积体,但较入口处与中部明显形成一级大于5米的台阶,并形成一相对平坦的地面,该处的北部10米左右处,为洞穴大型钟乳石集中发育区,形成多处大型石柱,最高一处高达23米,加上下部底座,高达28米,直径达5米左右,该石柱西侧为一大型石笋,高约18米,直径达6米。地面上有多处正在形成的石碟或者石蜡台、石茶台、石凳等钟乳石景观。

顶天立地石柱与将军盔石笋景观

石茶台景观(正在形成的钟乳石)

此外,该处地面上有大量的现代泥土沉积在崩塌岩块的顶面,由于上部滴水的作用,形成大量类似于漏斗的现象,该现象说明,洞顶距离地表已经非常近,下渗的地表水携带大量的泥土已经开始进入洞穴。根据洞穴延伸方向和距离判断,该处地表可能为地表沟谷的底部。该大厅的西北部位一深达5米以上的洼地。

大厅内深陷漏斗凹地

有溶陷漏斗的洞底泥质沉积

该大厅沿30度方向渐渐地变成狭窄的通道,并有大量的崩塌岩块,大约30米左右处,变得极其狭窄,因岩块堵塞无法继续前行。

5.周边其它旅游资源

1)溶洞周边地貌景观特征

道县桥头溶洞所在地区,地貌景观以岩溶丘陵为主,局部可见残留峰林。溶洞地下河流出地表附近地表岩溶发育,溶洞北距白公岩孤峰1.1千米。

溶洞附近岩溶残丘地貌景观特征

(2)上坝水库

上坝水库位于桥头镇上坝村,洑水上游,大坝为圬工重力坝,坝高57米。正常水位401.5米,正常库容151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为3.7千公顷。坝后电站装机3台共750千瓦。兼有灌溉、发电、养殖、观光等功能。

上坝水库

3)洑水

洑水是道县境内最长的河流,属长年河,桥头镇位于该河的上游,境内的上洑山是洑水的发源地。

4)世外桃源---庄村

位于桥头镇北部洑水上游的庄村海拔368米,村庄坐北朝南,位于紫金山脉九狮岭下,东、西为紫金山山脉环抱,村南为开阔稻田,村庄座落在一小型盆地中,这里山势呈阶梯状上升。村庄南北两边大小虎岩山为石灰岩构成,庄村的选址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及自然环境,村内街巷自由布局,村中有护村壕沟,大院旁渠,小家临水,九狮岭上清澈的天然泉水穿院过堂,形成了家家有泉水、户户酿酒声 的诗情画意。这里虽是大山深处,却宛如世外桃源。

庄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到淸中期就已经形成了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庄村民居建筑群

6.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1)溶洞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综合评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现代旅游已经完全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旅游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溶洞在湖南和广西一代极其发育,有大量的溶洞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相对于一些大型溶洞而言,桥头赛岩溶洞规模较小,溶洞附近景观比较单一,该溶洞的开发旅游辐射力较小。但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仍然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各地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也都如火如荼,道县桥头镇周边地区尚没有成熟与知名的旅游景区,如果将赛岩溶洞与上坝水库和庄村古建筑群资源进行整合,科学合理地规划,仍然有很强的资源优势。

2)保护及开发利用建议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历经数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溶蚀的结果,属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如果被人为的破坏或者是盲目的开发很难恢复原状。因此溶洞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既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也要在开发利用中做好保护,以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次调查,时间短,仅结合一些资料进行了分析,许多认识存在局限性。建议在洞穴不具备开发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洞穴的保护,防止洞穴中的钟乳石资源被破坏或盗挖。